為港人提供免費情緒支援 表達藝術治療師:別與情緒對抗
表達藝術治療包含多個範疇,如音樂、舞動、戲劇、視覺藝術、文字創作等。註冊藝術(表達藝術)治療師Janet和Canna 3年前連同另外兩位治療師,成立非牟利機構「香港表達藝術治療服務中心」,更因着香港近日延綿不絕的社會風波,為大眾提供免費情緒支援服務。情緒藝術急救教室、流動情緒支援站、小組及個別治療都有。
社會上不同界別、角色的輿論紛爭持續,或從新聞可見的流血及衝突事件,都容易引發不同情緒。面對濃烈而複雜的情緒,人人的表達不盡相同,亦有人覺得難以言喻。表達藝術治療正正是除了言語溝通之外,讓人紓緩情緒的渠道。Canna解釋:「每種藝術媒介都有其特質,有時言語難以形容,可以藝術表達。視乎服務使用者的喜好,用他熟悉的方式宣洩情緒。」如音樂或繪畫,都是相應方式。
「了解服務使用者的狀態,等同了解他的需要。有人形容心頭像被大石壓住,身體好繃緊,我們可由身體開始,做簡單的舞動紓緩;若腦海充斥新聞畫面,想透過圖像表達也可以。從最熟悉的開始,慢慢拉闊範圍,讓他以不同的角度了解自己。」Janet補充。從自己覺得安全、做得到的形式開始,避免因不熟悉的藝術範疇,而增添額外的壓力和不安感。
表達因人而異
視覺藝術除了繪畫,也可選剪紙或黏土等。而文字及戲劇創作,則先以服務使用者較深刻的字詞、對白或定點動作做引子,治療師再因應其表達做互動。「治療師的角色為盛載他們的情感,讓他有安全感地表達自己的情緒。」過程中,只要在不傷害自己及別人的情況下,治療師不會批判其表達方式和內容,讓服務使用者自由發揮。
活動有小組及個人之分,小組內每個人的性格、喜好或不盡相同,合用的表達藝術治療方式亦各異。Janet指不一樣也沒問題,服務使用者可因應自己的狀態、接受程度,以自己舒服的方法表達情緒。「即使同一組,大家的經歷、性格也不同。可按自己的步伐參與,不需要與別人一樣。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一套參與方式,不同但也可一起。」如不習慣舞動,也可隨意坐下看着。
走入街頭助人
除了支援小組,她們亦有舉辦「情緒藝術急救教室」,教導大眾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幫身邊人抒發情緒。「這兩個月感受到好多人的情緒狀態。我們能接觸的人未必多,但有需要的人或許很多,故希望能從自身出發,讓更多人懂得調節自己的情緒。社會事件以外,即使將來面對工作或家庭壓力都用得到,也能學習一些面對情緒的合宜態度。」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Janet和Canna先踏出第一步,渴望能感染和幫助更多香港人。
除了教室,還有流動情緒支援站。「有部分人未必看到我們的Facebook專頁,或根本不會用電腦,但不代表他們的情緒不需被關注。我們會到不同地區的屋邨設攤位,街坊走過,就邀請他以藝術表達情感,也可做社區教育,教導大家可如何面對情緒。」活動計劃申請不同屋邨的戶外位置,實行人人都能參與藝術的概念。
堅守專業操守
在動亂的時代,面對一湧而至的負面情緒,不少人都渴望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崗位,為社會出一分力,Janet和Canna也不例外。近兩個月間,不論大專學生,還是近40歲的中年人士,都曾向她們尋求情緒支援。「有人感到很重的無力感,皆因社會狀況並不能預計,當有更多不如預期的事情出現時,他不知道該如何自處,亦不知道能做甚麼。有人不停追看新聞消息,常常不自覺地流淚,無法控制;有人憤怒得難以表達和宣洩。」一些原本已有情緒或精神問題的人,病情或變得更嚴重。「心靈也需要保健。我們並不主張當情況完全不受控,如嚴重失眠、哭泣難止時才去處理。當發現有遏抑或起伏的情緒,就先幫自己紓緩。」
「無論任何政治立場,只要有需要,我們就會提供援助,不會有篩選。每個人都有不同想法,但擔任治療師的角色時,就會先清空,讓自己能盛載更多不同人的情緒。」Janet說。
Janet(左)及Canna(右)指,表達藝術治療以混合不同類型的藝術媒介,讓大家能多角度了解自己的情況,或正在面對的問題。治療師不會強迫服務使用者一定要以言語表達感受,有時候一抹顏色或一個圖像,都可抒發內心情緒。(陳智良攝)
香港經濟日報報導: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