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【星期日人物】抗鬱有價!畫家Cliffy藝術「自」療 捐版稅撐同路人

明周 2017年12月16日

表達藝術治療無門檻

如果我甚麼都有,就是沒一粒藝術細胞,畫火柴人都歪斜,五音不全,手腳又不協調,是否注定與這種治療方法無緣?表達藝術治療師Canna說:「係咪藝術家,學過先做得呢?唔係。其實每個人天生都識得用藝術媒介表達自己﹐表達藝術治療對技巧要求唔高。」拋開美醜,懂與不懂的規範,享受創作過程就已足夠。「我哋傾向喺認知層面表達負面情緒,即係講出來,但呢種方式其實不足以表達抽象、複雜嘅情緒。」單對單的治療具針對性,小組形式也有好處。「一班有相似經歷的人可以互相扶持,嗰個網絡比起治療師支援,更長遠,更有意義。」

記者請他們示範治療過程,導師先要組員跳「影子舞」,二人一組,一方隨着音樂即興創作舞步,另一方要幻想自己是對方的鏡像手舞足蹈。Canna解釋:「情緒受困擾者一般欠缺社交同工作動力,透過呢類創作,畀誘因佢哋伸展下,佢哋會有多啲開心嘅感覺。」

「放鬆啲啦」、「唔好咁繃緊」,知易行難。其實身心互有關聯,緩解心理症狀可以從肢體動作入手。「叫你放鬆心情,好抽象,轉一個切入點,我哋話放鬆身體,就易做得多。例如行得太快太急,好易令人情緒繃緊,透過小組行路練習,令佢哋對唔同人嘅步速有多啲覺察,都有助佢哋調慢生活節奏。」舞蹈與肢體練習後,治療師請大家繪畫或以黏土表達練習過後的感受。「點樣演繹作品係佢哋嘅自由,我哋唔會批判任何嘢,佢哋可以當一個故事咁講出來,從而抒發情緒。藝術本身就有療癒作用,治療師從中帶領佢哋觀察,令佢哋對自己有更深嘅了解。」療程過後參加者如果保持創作習慣,也可當作心理保健。


四位「香港表達藝術治療服務中心」創辦人Canna、Zoe、Keith及Janet一年多前完成香港大學的表達藝術治療碩士課程後,於澳洲及紐西蘭註冊為治療師。四人義務兼顧中心職務,有辛無薪,一周做足七日,「假期」對他們來說,好陌生。他們更把另外打工賺取的大部分收入都投放中心。四人名符其實「在職貧窮」。他們笑說:「要用語言藝術呃住屋企人。」咁辛苦為乜?「窮就唔可以做藝術?我哋唔願意相信個世界係咁,人唔應該分等級。」香港表達藝術治療服務中心四位年輕治療師Zoe、Janet、Canna及Keith只做半職,以便騰出更多時間義務為中心工作。過去一年,他們四出到學校做服務,也走入社區辦活動,介紹這種看來「另類」的治療方式。正如Cliffy所講,他們可以私人執業圖利,但他們選擇收取低廉費用,「蝕住做」,讓更多人受惠。


Source:https://www.mpweekly.com/culture/cu0001/20171216-61050



最新活動/工作坊
Archive
Search By Tags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