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從藝術看情緒 :: 別讓你的無奈 (Resignation) ,變成習得性無助 (Learned Helplessness)


近期有一個熱話,令到一幅名為L'Absinthe (苦艾酒)的油畫作品再次受到注目。作品由藝術家Edgar Degas (竇加) 於1873年創作。畫中的內容描繪了在一家咖啡館裡,一男一女近近地並排坐著,卻感覺仿佛被靜靜地隔絕。女士眼睛空蕩蕩,面部下垂的特徵,加上整幅畫的佈局,瀰漫着一種沉寂的氣氛。令這幅畫再次受到注目的原因,是它被創意地加上了一個很貼地而生活化的名 -《漏單》。試想像,當很肚餓,去到餐廳等了很久仍沒有上菜,問一問侍應才知道原來漏單了,你會有什麼感覺?可能會「吓?!」一聲感到驚訝,然後心頭有一點的怒氣,在決定走或留的瞬間,覺得自己已經等了這麼久,還是再等吧......「唉......」內心的爭扎伴隨著嘆口氣的無奈。


無奈 (Resignation) 情緒在日常生活中總是不經意出現,像漏單這些情況所出現的無奈感,多是短暫的,隨時間淡化或問題得以解決後,情緒便會漸漸消失,不會一直放在心上。但有些無奈則比較沉重持久,恍如重覆播放的背景聲音,延綿不斷地揮不走。如社會的不公義、男女的不平等、貧富懸殊、疫症、病患等......沉重的無奈感容易令人產生消極情緒,即使明知道事情不該朝該方向發展,很不甘心,但奈何礙於種種現實因素,則只能認命地接受不理想的結果。


這種「無奈」很經常隨之而伴著「無助」而出現。無助 (Helplessness) 這情緒,會讓人感到無力,及因無法找到解決眼前困局的方法,而感覺孤立無援,無人能助。 當感到這些無奈無助的情緒一層一層的罩著,令心靈漸漸變得麻木;令在面對生活各事時的動力悄悄消失;令對未來開始不再有盼望時,我請你停一停,留意一下自己會不會開始變成「習得性無助」(Learned Helplessness)。


「習得性無助」(Learned Helplessness) 是什麼?在1967年,美國心理學家Martin E. P. Seligman 和Steven F. Maier 用狗狗做了實驗,並提出了「習得性無助」(Learned Helplessness) 這個概念。實驗先把狗狗分成三組進行操作:A組狗狗被縛著一段時間,無電擊;B組狗狗被縛著,會受電擊,牠可用鼻壓下板來停止被電擊; C組狗狗被縛著,會受電擊,但沒有任何方式給予牠來停止電擊。 三組狗狗之後分別逐一被放入一個用障礙物分間兩邊的實驗室,A組和B組的狗狗很快便發現越過障礙物便能避免電擊;但是C組的大多數狗狗連試圖越過障礙物的行動也沒有,不敢逃離原本的區域,並且在未有電擊出現之時已倒地呻吟。


把此理論放在人類的身上觀察,也有類似的情況。倘若一個人曾經嘗試過不同的方法,可是都失敗了,漸漸地不可自控的狀態和無助感會形成。同時,當體會到自己的行為無效,不能對外在元素產生任何結果,便會出現「結果不受控」的認知。如果「結果怎樣也不可能改變」的信念加深了,或甚會從「現在」延伸影響到「將來」。若絶望的認知和情緒持續出現,擴散至生活其他的事情和經歷當中,可能會令人不自覺地產生出被動的消極逃避行為,因為已「學到」了無助,做什麼都沒用,無助已成為了習慣,不再有動力嘗試,變成寧願逆來順受的狀態。如沒有走出這個負面循環,可能會慢慢出現憂鬱或焦慮等狀態。


如要走出這個負面循環,便要嘗試為自己找出「希望的迴路」(Hope Circuit)。Seligman 和 Maier 提出,可通過日常的「控制訓練」建立抗逆力(resilience)來面對無助的狀態。可先從學會控制當下發生的小事做起,這能有助逐漸提升面對未來負面事件的掌控感覺。當你對現在和未來都有控制感 (Sense of control) 時,便會慢慢地對未來感到有希望 (Hope)。


每天做個呼吸小練習,由身體出發,調整自己的呼吸速度,重拾由你掌控的節奏。再延伸至生活小事,可嘗試把能控制的東西,一件一件讓自己去處理安排。如早上選擇一首什麼歌曲把你喚醒,由你決定;買早餐去那間店消費,由你決定。小小的自主決定,可以是為生活開啟動力的關鍵。人生看似有著很多我們不可控制的因素和範疇,但原來一些以為無法控制的事,實際上我們有更大的力量去改變。給自己一個機會,若在無助裡習慣久了,不妨讓自己開始「學習」希望。

每天小練習:

深呼吸,隨著空氣進入身體,慢慢感受空氣在身體的流動及心跳的速度。

逐步重新掌握生活,減輕無奈無助的不適感,由重掌自己的呼吸節奏開始。


延伸參考:

最新活動/工作坊
Archive
Search By Tags
bottom of page